天猫网古典舞服装日常搭配(古典舞表演服装)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典舞服装日常搭配,以及古典舞表演服装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展示汉服,让世界感受中国之美

“希望大家能一块‘玩起来’”

美国DC扶摇汉服社是由美国华盛顿特区华侨华人发起成立的当地第一家汉服社团。本着“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的理念,汉服社以汉服为媒介开展中外文化交流。

廖盈佳是该社现任社长,自幼学习琵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

“表演时,我们通过服饰和妆容与演出进行配合,带给观众更好体验。还记得我小时候学琵琶时总觉得纳闷,为什么学习西洋乐的同学表演时穿纱裙、蓬蓬裙,我们表演民乐的同学也穿纱裙呢?演奏民乐搭配什么服饰合适呢?这引发了我对汉服的兴趣和探索。”廖盈佳回忆。

起初,汉服社举办的活动大多是特定主题的茶话会。成员们聚在一起,谈诗词歌赋、聊人生哲学,受众面较小,门槛相对较高。“如果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很难接受这种‘阳春白雪’的活动。”廖盈佳说。

担任社长后,廖盈佳逐步将社团改为兴趣小组模式,设置古典舞、民乐、武术、女红等活动小组,开展茶艺、投壶游戏等传统活动及传统妆容、发束复原、汉服设计制作等研究体验活动。

汉服社多次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进行中国特色展演,让海外民众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我希望大家能一块‘玩起来’,通过体验活动让大家‘入门’,从而产生对汉服的兴趣,在他们心中种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廖盈佳说。

疫情期间,汉服社的活动由线下的表演、体验转向线上的科普、文化宣传。

2021年,廖盈佳与海外汉服协会共同策划举办了首届“海外汉服中秋晚会”,还组织海外多国与港澳台以及中国少数民族同胞演唱并翻拍了双语版汉服音乐视频《浮生未歇》。

音乐视频中,衣袂在曼妙的音乐声中翻飞,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视频得到了海内外网友的喜爱,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汉服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你们的衣服好漂亮!”

“有一次,我穿着汉服走在街上,许多当地人投来好奇的目光。他们问我‘你穿的是和服吗?’‘你是韩国人吗?’这种误会很常见。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廖盈佳认为,要通过展示和体验双重行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零基础”的外国友人从新鲜感出发,循序渐进地了解中国服饰的多元丰富性以及中国审美的包容性。

中国驻美大使馆开放日期间,汉服社开展了“一条龙”的汉服展示和文化体验活动,包括女红体验、妆容造型设计、古典舞学习、汉服试穿、影棚快拍等。

廖盈佳称:“大家参与热情非常高,每个人都收获满满。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向海外民众展示汉服之美,也让他们沉浸式地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部分海外民众印象中,中国的代表服饰是旗袍,但事实上,我们有多种多样的服饰,有旗装、中山装、唐装,有五十六个民族的美丽服饰,还有富有历史感的传统汉服。”廖盈佳说,“在海外,我们是‘少数族裔’,更想展示和证明自己是谁。”

2021年中国国庆节期间,廖盈佳身着汉服,在林肯纪念堂外拍摄《我和我的祖国》音乐视频。她的装扮引发了这样的对话:“你来自哪里?你在参加什么活动?”“我来自中国,我在为我们的国庆节拍摄视频。”“你们的衣服好漂亮!祝你们国家节日快乐!”

用汉服表达身份认同,展示灿烂的传统文化,这是包括廖盈佳在内的汉服社成员的共同期许和奋斗目标。

将汉服带上更大舞台

2021年,廖盈佳毕业于美利坚大学。毕业典礼上,廖盈佳身着马面裙,盛装出席,让同学们眼前一亮。

“当天,我收获了很多称赞。有个同学甚至专门过来找我拍视频发布到网上。人们喜欢我们的服装,我非常自豪。”廖盈佳笑着回忆道,“当天特别冷,其他同学穿着西装,快冻僵了,而我穿着马面裙,里面还能穿羽绒裤,好看又保暖。”

在中国驻美大使馆举办的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活动上,廖盈佳作为总导演与汉服社的9名核心成员在1个月时间内完成音乐剪辑、动作设计、舞蹈编排、造型搭配等工作。

3次排练后,汉服社将30分钟的汉服展演《忆古》展现给在场数百名优秀学生代表和教育专家。“我们整合社团资源,将汉服与民乐、武术、胡旋舞等结合展示,在场的许多观众都看入迷了。他们中很多人甚至没有见过汉服,更别说同时欣赏这么多形制、样式的汉服。”廖盈佳说。

廖盈佳还和汉服社成员花费一年时间,筹备了《穿着汉服游DC》活动。活动中,海外华侨华人穿着中国传统服饰,为刚来到海外、对旅游感兴趣的人提供向导服务。活动形式新颖,在当地和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

“未来,我会寻找更多平台,通过更多优质活动,向海外民众展示我们的文化,让世界看到中国之美。”廖盈佳说。

美国DC扶摇汉服社目前拥有近900名成员,已经从一个大学生社团扩大成为华盛顿特区规模最大的汉文化协会。他们将汉服带上更大舞台,让更多海外民众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舞的雍容尔雅,离不开这些道具加成

舞蹈是一门高雅的艺术,高雅的艺术自然少不了道具的陪衬,就像画一样,要想具有更高的艺术美,还必须拥有质量更高的纸张,所以舞蹈也离不开道具的帮助,道具可以让舞蹈更具有魅力,更显艺术性,特别是中国舞,更需要道具,比如古代圆宫扇,就可以显示出中国古典舞,那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古典美,那中国舞常见的道具又有那些呢?

一:扇子

扇子,绝对是中国舞里面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道具了,而且扇子历史久远,在几千年前的古人,就经常使用扇子,在古时候的宫廷舞蹈上,就已经有扇子舞了,比如著名的中国舞节目《十面埋伏》里,演员就利用扇子的“转,甩,开,合”给观众展示出了节目里环境的微妙转变。

二,油纸伞

油纸伞起源很早,相传为春秋著名木匠大师鲁班创造,也是中国舞经常使用的一个道具,特别是旗袍舞,女演员转动油纸伞,曼妙的娇躯,跟着油纸伞一起转动,呈现出那种优雅而又浪漫的美感。

三,纱巾

纱巾也是中国舞最常使用的一个道具,古代宫廷舞就已经普遍使用了,比如著名的中国古典舞《霓裳羽衣舞》,杨玉环就经常佩戴纱巾,在烟雾袅袅中,给丈夫李隆基表演,纱巾会让舞女更加纤柔,而且带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增加了舞蹈的趣味性。

四,琵琶

琵琶也是中国舞里经常使用的一个道具,一般都是少数民族的舞蹈比较常见,但汉族舞蹈也经常使用,琵琶作为一种乐器,可以让舞者一边跳舞,一边弹唱,让观众不仅感觉好看,而且感觉好听,同时琵琶也容易让人联想起王昭君,给人一种忧伤,但却非常美的感觉。

五,手绢

手绢在中国舞里也经常使用,特别是中国古典舞,使用手绢的频率就非常高,手绢伴随着舞蹈表演者翩翩起舞的样子,会让跳舞者身材更显娇柔,而且手绢轻轻拂过脸颊,会更称托出女演员那种娇羞。

总之,中国舞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不仅具有观赏性,而且更富有艺术性,道具的加入,也让中国舞的艺术魅力更高,更值得人们去欣赏,如果你也喜欢中国舞,不妨试着搭配以上常见的道具,它们会让你的舞蹈更加好看,让你整个人的气质更加优雅!

《唐宫夜宴》走红后满屏刮起“中国风”,溯源传统中华服饰之美

今年河南春晚凭借一众从国画里“跳出来”的俏皮、可爱小姐姐带来的古典舞《唐宫夜宴》,让国人再度领略传统中华服饰之美,满屏刮起“中国风”。古人有云: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可见,华夏民族的名字也与这华美衣裳渊源颇深。

在实现“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等实用功能的同时,服饰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还具有“分尊卑,别贵贱,辨亲疏”的文化功能。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以历史演进为序,展出近130件(套)文物,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系统呈现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脉络与文化内涵,也勾勒出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生活画卷。

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开始注重穿衣佩饰,服饰观念显现,中华服饰文化由此发端。

经过商周时期的演化,服饰逐渐成为等级区分的重要标记,一直延续至春秋,彼时贵族穿一种上下身不相连属的服制,称为“衣裳”。到了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一种新式的、将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服装,称为“深衣”。这种衣服“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由于深衣广泛流行,从周、秦、齐、魏及中山等国的遗存中,都能发现深衣的踪迹。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帛画》上,可以清楚看到当时人穿着深衣的模样。无论性别,这种服装样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拥掩的曲裾,即下摆极为褒博,有一大片拖曳在背后,显得雍容华贵。这种样式其实是为了解决上下衣相连属的问题。从渊源上讲,南地楚人着深衣并非自己的发明,其实是效法北方诸国。但至西汉,楚风流传全国。

展厅里一组出土自河南洛阳的战国时期玉佩,展示了古人佩玉的习俗。《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当时人们的典型服饰是上衣下裳,腰前系巿(音“福”),玉佩为垂在巿上的饰物。成组的玉佩彰显其贵族身份,身份越高,组玉佩越长越复杂,反之身份低微。

战国 组玉佩

到了南北朝时期,南下草原民族与中原地区人民逐渐融合,促进了服饰巨大变化,形成了与汉魏时期大不相同的隋唐服制。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中陈思王曹植及周围侍从的形象可见,人物都戴高冠,脚上穿有翘头的鞋子。实际上这反映了由北魏孝文帝时期实行汉化政策的成果。经过他的彻底改革,北魏服制已具备华夏之仪态。

至隋唐时代,南北统一,服饰由汉魏时的单一体系,变成华夏、鲜卑两个来源之复合系统,由单轨制变为双轨制。两套服装体系互相补充,形成一个上至宫廷下至百姓的着装整体面貌。这一点从唐朝初年的杰出画家阎立本那幅著名的《布辇图》中可见一斑:一身红袍的唐代礼仪官在前,吐蕃使者在后,译员跟随。从中可见,大唐官员与少数民族上层人员在着装上的差异。

盛唐时的长安等城市居住着大量异邦人,服饰上吸收了胡服特点,款式更为新颖,色彩、图案也愈发绮丽、丰富。展厅里一组唐时彩俑再现了这一特质。

(唐)戴鹖冠三彩俑

唐末至五代,国家虽再度南北对峙,然而服饰形制得以延续。在南唐宫廷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可见不同级别的官员均戴唐式幞头,着圆领长衫,配以乌皮靴。而主人韩熙载一身便装打扮,头戴高装巾子,穿交领便服,与身着团花长衫、手执官扇的侍女及家中歌伎们融为一体。韩熙载所戴巾子的式样还出现在了之后宋人头上,虽有变化,总体风格依旧。

有趣的是,当这种“高装巾子”被具有广泛影响的文人所佩戴,在短时间内形成服饰潮流,成为典型的宋代文人士大夫装束。甚至因为这样的巾子成为苏东坡特有装束的一部分,还被时人唤作“东坡巾”。其实只要看看《韩熙载夜宴图》,就会明白,这不过是古代样式的复兴。

在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画家张择端以众生相的面貌写尽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的繁华与危机。我们在欣赏其构图巧妙与寓意深刻之时,不难发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着装打扮如此丰富多彩,体现出职业上的明显差异。从事各行各业的市民衣着均不相同,令人一望而知他们的社会地位。例如裹香人的装束是“顶帽披背”;质库掌事者着皂衫,系角带;为酒客斟汤换酒的妇人,必“腰系青花布手巾,绾危髻”,不一而足。

此次展览中的重点文物之一《中兴四将图》中,著名将领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四人及身旁随从,体现了当时武将的风范。四将头裹巾子,于便装外加彩绣捍腰,这在宋、元作品中所画的契丹、女真胡骑中十分常见,而在中原武将常服中却是少见。但是这幅图中,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身边家将的便服,与金人男服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虽然彼此影响的原因不尽相同,或为政治需要,或从生活出发,但可看出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民族融合多出于现实要求,即使是在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的时期,也是如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卓歇图》比对观赏,此图传为五代契丹画家胡瓌所作,再现了女真贵族在狩猎歇息时邀南宋使臣宴饮观舞的情景。

(宋)《中兴四将图》

明初恢复汉唐传统,承袭唐宋的幞头、圆领袍衫、玉带,奠定了明代官服的基本风貌,并制定了明确细致的服装仪制,以补子、纹样、佩绶、服色、牙牌等来区分官员品级。此次展出的5件明代岐阳王世家文物——《陇西恭献王李贞像》《孝亲曹国长公主像》《赠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李佑像》《太保袭临淮侯李言恭像》和《临淮侯夫人史氏像》,均系国博馆藏一级品,在古代服饰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且为首次亮相。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明代政府重视农业,推广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

(明)《陇西恭献王李贞像》

除了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展厅还带来不少线图,以及15尊不同时代的着装复原人像。从外衣、内衣、鞋履、冠带到配饰、妆容、发型,及至面料和纹样,都给出历史依据。行走其间,与历史邂逅,领略一场跨越千年的“时装秀”。

从袍服到衣冠,及至配饰,服饰里各式装束演变的过程,千百年来无时无刻不映射着民族融合的历史,更是文化相互渗透,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向纵深发展的写照。它们不仅生动揭示服饰变迁史,也讲述着朝代更迭、文化传承的故事。来源:北京日报